钜鹿会刊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站内搜索  
  当今名人 ->正文:魏清励        ★★★
 
 
 
最新加入的名人


 
 

魏清励 

【 作者:ysdrw  更新时间:2005-9-1 】

魏清励   ysdrw摘编于桂林生活网-桂林晚报

在抗战歌海中成长--访魏清励教授
2005年7月21日    作者:记者 彭敏翎 陈远岸

7月4日那天太阳很大,魏老拿着一张《桂林日报》在他住宅楼下等我们,像是在接头。电话里他说过,我拿一张报纸接你们。我们也补了一句,“手捧鲜花等着你”。还未见面,我们就感受到这位声乐教授的风趣与年轻。         

 “我的音乐学习是从唱抗日歌曲开始的”。那天,在魏老的书房,坐在他的钢琴前,这位声乐教授讲起了抗日的歌海,讲起了当年桂林文化城如火如荼的歌咏活动。                  

实验小学的早呼队和晚呼队

 “保卫大西南,保卫大西南……伟大的胜利就在眼前”,魏老唱起了音乐家陆华柏作词曲的《保卫大西南》,感情充沛旋律上口。我们情不自禁也挥手跟着打起了拍子。    

 “在桂林实验小学读书时,师生的爱国热情高涨,学校组织了宣传抗日的合唱团,叫早呼队和晚呼队,一早一晚上街唱歌”。唱毕《保卫大西南》,魏教授回忆起当年的小学生活。    
 同学们轮流早上晚上随音乐教师唱歌。魏教授清楚地记得,在早呼队时,很早就起床唱歌了,“打倒日本、打倒日本,救中国、救中国……”,嘹亮的歌声在桂林的大街小巷响起,要唤起民众的抗日热情和决心。     
魏教授说,现在年纪大了,很多以前的事情都记不住了,唯有老师教唱这些抗战歌曲的情景仍历历在目,这些歌曲仍烂熟于胸,能脱口而出。     

“救、救中国,一起向前冲……努力呀,努力呀,救国要奋斗。”魏教授情不自禁地又唱了起来。    

 “那时同学们喊着口号,唱着抗战歌曲,在桂林市最繁华的街上走过,水东门、依仁路、正阳街……”魏老笑着对我们说,现在6点钟天一亮也就醒了,这个习惯从那时候就开始养成了。     参加晚呼队的同学是晚上9点钟出发去唱歌,要一直唱到很晚,打更的人出来了才回去。     
魏老说,这样的唱歌活动不仅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熏陶,而且激发了更多老百姓的抗战斗志。有的同学在歌声中走上革命道路。画家张光壁的姐姐就去八路军办事处报名参军,然后去了延安。           
打起火把唱歌大游行
 
在采访中魏老告诉我们,1935年满谦子从国立上海音专毕业后回到广西,任教育厅督学。广西的现代音乐事业的开拓从他开始。1938年冬,武汉、广州相继失陷,一批进步音乐工作者来到桂林,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新音乐运动蓬勃开展起来。     
“歌咏活动是新音乐运动的重要一环。当时,桂林的群众歌咏活动开展得很广泛,所有中小学校、部分工厂和军队,差不多都有固定的或不定时的歌咏活动。”音乐家刘式昕、甄伯蔚后来的回忆文章《唱出人民的心声》中这样写道。     
在魏老的记忆中,抗战时期桂林城的歌咏活动不仅多,而且声势大。“晚上天黑了,唱歌的人拿着火把穿行在大街小巷;大型的集体歌会上,电筒的光太弱,指挥者便用火把来打拍子,火红的火把被强有力地挥舞着,燃烧起老百姓抗日的雄心壮志。”魏老还告诉记者,当时的火把柄不是木头作的,而是用竹筒。     

说到这里,魏老站起身来,比划着当年老师们打拍子的模样,大开大阖的气势是那个时代特有的壮阔之美。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1940年7月上旬,在桂林音乐界纪念“七·七”抗战3周年音乐会上,《黄河大合唱》第一次在桂林,也是第一次在大西南唱响。参加演唱的有二三百人,都是各种歌咏队的骨干。当时负责桂林新音乐运动的林路和刘式昕分别担任前后两部分的指挥。     

当我们问到魏老关于这个音乐会的事情,魏老居然呵呵呵笑出声来,笑出了眼泪。咦,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当时已在逸仙中学读书的魏老也参加了此次音乐会。“我们从环湖路口出发,经过桂西路、新世界,到新华剧院。音乐会上《黄河大合唱》有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气魄很大。由于童声和女声的音色相同,面对当时女声少的情况,排练的时候老师居然指明让我唱女高音!”     
难得客串了一回,当然觉得好笑。不过现在魏老唱的可是地地道道的男高音。          

唱着《保卫大西南》疏散出桂林

从1938年到1944年,魏清励从一名小学生长成名一个高中生,战火继续逼近桂林。1944年七八月间,桂林紧急大疏散,政府规定3天之内疏散完毕。     
“当时,我已经高中毕业了,是和7个高中同学一起流着泪唱着歌曲《保卫大西南》离开桂林城的”。     

说到这里,魏老的声音低沉下来,书房里又响起了他满怀深情的歌声:保卫大西南,保卫大西南,不论西方,不论前线……伟大的胜利就在眼前。 

魏老说,当时他最爱唱的歌曲是《勇士骨》、《故乡》、和《保卫大西南》,说起会唱的歌曲,那就太多了。    
“当时,像《义勇军进行曲》这样激昂雄壮的战歌,不但学生会唱,抗日战士会唱,而且在广大工人、农民、少年儿童中间传唱着。比较流行的抗战歌曲有冼星海的《救国军》、《在太行山上》,贺绿汀的《游击队歌》,张曙的《丈夫去当兵》;还有从延安传过来的《红缨枪》、《毕业上前线》、《黄河大合唱》等。桂林市那时有30多支歌咏合唱队”。     
在采访中魏老多次强调,是抗战歌曲让他爱上了唱歌,爱上了音乐。而从小学到高中的抗战音乐教育,为他打下了基础,让他走进了音乐的海洋。1946年魏老考入广西艺术专科学校,毕业后一直活跃在广西声乐教坛上,在岁月的磨练中成长为一位音乐教授。魏老说,抗战歌曲表现力平实,并富有感染力。今天看来,对“伟大的胜利就在眼前”理解更深透。     

说到这里,魏老再也坐不住了,起身从高高的书架上找出当年的许多老照片,把教过自己的音 乐老师一个个指给记者看     

从广西艺术学院退休后,魏老回到了桂林安度晚年。他仍然爱唱少年时期学会的抗日歌曲,还被一些机关单位请去教唱这些抗日歌曲。今年6月份,魏老被桂林师专邀请作为指导老师,参加了该校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音乐会,台上一首首熟悉的旋律让他的泪水一次次涌了出来。 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喜欢这些,魏老回答说,这些曲子从小时侯一直唱到现在,里面凝聚着民族的精神,忘不了那些岁月。年轻人,不该忘记那些歌曲,不能忘记那段历史啊! 

桂林生活网-桂林晚报

“必须要全面的抗战,才有胜利的明天……有力的大家出力,有钱的大家出钱……”上午,已经80岁的声乐教授魏清励又唱起了小时候最爱的这首《胜利的明天》。它的作曲者是抗战时期的音乐家张曙。
    魏老说:“1939年在桂林实验小学唱这首歌时,就听音乐老师说,谱曲的音乐家张曙在桂林被炸死了。我当时就更恨日本鬼子了!”采访中,魏老一首接一首地唱张曙作曲的歌儿,让记者感动不已。
在那个灾难的年代,张曙用满腔的爱国热情用歌曲激发人们的抗日斗志,所作歌曲《丈夫去当兵》、《赶豺狼》、《日落西山》等传唱甚广。从广西艺术学院退休的魏老说,《日落西山》现已成为大学音乐系男高音一、二年级本科生必唱曲目。
1956年,张曙同志的夫人周畸带着三女儿曙生到桂林,找寻张曙遇难的地点。当时1956年,张曙同志的夫人周畸带着三女儿曙生到桂林,找寻张曙遇难的地点。当时已是中学音乐教师的魏清励代表桂林市音乐工作者协会去看望她,周畸女士也向魏老说起了这段伤心悲愤而难忘的往事。


魏清励:跟在队伍尾巴走了一圈

7月26日上午,在桂林晚报办公室,当记者问1944年6月的国旗献金大游行时,80岁的魏清励教授先唱起了《保卫大西南》:保卫大西南……伟大的胜利就在眼前。
“就是唱着这首歌,我和同学们跟在游行队伍的后面走了一大段路。”歌声一停,魏老开始讲述。
“那天游行队伍好长,街上好热闹,那面国旗好大”,魏教授打量了一下办公室四周,比划说,差不多有十多个平方米。旗子由好多个人抬着,走在队伍前面。
“那天太阳也大,我当时正与几位同学在市体育场(今天中心广场)玩,看到热闹,也被游行队伍的抗日热情感动,就与同学一起跟着游行队伍尾巴走”。当时像我们这样跟着走的人还真不少。魏老说,我们一边走,一边唱起了《保卫大西南》等抗日歌曲。当时日本军队已打到了湖南长沙,继续南下。唱起《保卫大西南》就是要号召民众抗战支援前线,保卫广西保卫家乡。
一路上,魏老说市民很支持。在十字街,有的人从二楼把用红纸包好的钱一包包地投到国旗中间;走在街边的妇女当场摘下了戴着的金项链,取下手中的金首饰……游行的队伍过了十字街又走到广西艺术馆前停下来,将募捐所得的钱集中交给献金委员会。
    六十年过去了,魏老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仿佛历历在目。“那种支持抗战的高涨热情,谁看见了都会被感动的”。


到“大三元”唱《做棉衣》为前方将士募捐
2005年8月15日本报记者 彭敏翎

“秋风起,秋风凉,民族战士守四方,我们在后方,多做几件棉衣裳,帮助他们打胜仗……收复失地保家乡”。就在报社办公室,年已八旬的魏清励教授深情地唱起了这首名为《做棉衣》的抗战歌曲。    
和着魏老的拍子,记者记下了歌词的大意,“全民支援前线”的画卷跃然词曲中。     
“当年我在桂林实验小学读书,参加学校早呼队和晚呼队,每天早晚上街高唱抗日歌曲,以歌声唤起民众抗战意识。”魏老回忆,当时实验小学校长叫肖恩霖,看到早、晚呼队的歌声在民众中影响很大,又想出一个办法,成立募捐队,到酒楼餐馆唱歌为抗战募捐。     
“我又成了一个‘主角'”。魏老说起直笑,为什么说是“主角”呢,我与募捐队的同学每到一个餐馆,首先就由我出场唱《做棉衣》,我一唱完,同学们就拿着募捐箱,到各餐桌前请顾客往里面投钱。幕捐箱其实不是箱,是一个竹筒,开了一个小口,只能往里面投钱,而不能从里面拿钱出来。我们去得最多的就是十字街上的大三元酒楼,有一段时间几乎天天去。捐钱的人还是蛮多的,但是也有个别食客怕捐款,看到小学生拿着竹筒来了,饭不吃完就离席了的。      “一般我们是下午放学回家,吃过晚饭赶快回到学校,老师就带我们到酒楼,《做棉衣》唱完,捐的差不多了,我们就回学校,老师当场把竹筒破开,将钱取出来,点清送到献金委员会去,我们就可以回家了”。     
魏教授说着再次清唱“秋风起,秋风凉,民族战士守四方”……     正因为这段抗战募捐的“主角”经历,“我对这首歌印象也深”。魏教授告诉记者,十多年前,林路同志(抗战时在桂林主编《每月新歌》和《救亡日报》副刊等)重游桂林,我陪同他在车上时,情不自禁唱起了抗战歌曲,其中有《做棉衣》。林路问我知道这首歌是谁作曲,我当时不知道,林路告诉我是著名作曲家沙梅的作品。
桂林生活网-桂林晚报



联系电话:
电子邮件:
  【来  自】:网友上传
  【阅读数】:471
  【录  入】:  
 

发表评论】【发表文章】【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关于我们 赞助事宜 免责条款 广告服务 诚邀加盟 站点管理

主办:世界魏氏宗亲总会    承办:世界魏氏宗亲总会中国湖南联络处 制作:湖南隆回魏氏22世  魏仁安 友情支持:中国隆回网站

联系方法:电话: 0739--8233370 13807393923 传真:0739--8232140 Email:[email protected] QQ:421234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