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们翻阅史书和家谱的情况来看:魏氏原姬姓,系黄帝之裔。黄帝是少典部族子孙,姓公孙;生于轩辕丘,名为轩辕,号轩辕氏;长于姬水(在今陕西北部),故又以姬为姓,便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姓姬的人,也成为后世所有姬姓的始祖。黄帝生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其中玄嚣、昌意继承了黄帝本姓———姬。至周代时,姬姓势力发展到了当时的鼎盛地步。即殷纣王荒淫无度,残害忠良,杀害百姓,在臣民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姬昌与其子姬发挺身而出,率众攻灭了“商”,建立了强大的“西周”。姬昌为文王,姬发为武王,其他子孙大多数被封为诸侯,其数十宗又以封邑为氏,毕姓亦是其中之一。
毕万后代,蕃衍昌盛,在历经十余朝代的过程中,遂居于海内各地和海外各国。其部分居于山西平阳府洪洞县高桥钜鹿村大槐树下,躬耕稼稷,世绍书香。至元泰定时,有魏熙者,娶妻康氏,生子三,长龙、次贵、三庆。其贵祖(公元1358年—1452年)在大明洪武初期,先因经商住坐于南京应天府牧牛镇,后又为久居与白图人,随金猎庚翁移甘,金且带一子二女。他们至甘后,视甘一片惨境,俱听遵金长庚翁指令。金翁即命大女与魏、小女与白婚配,蒙天保佑,和衷共济,安家立业,方为正道。于是他们住坐于金城(兰州)河北庙滩子,迨至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卜就丰川寺儿沟为金公耕住地,兰南云雾驿大石头泉(今榆中县)为魏公耕住地,什川为白翁耕住地。但白公不悦,云游三年,我贵祖从镇虏堡(今正路)访寻回兰,商议一定,将大石头泉顶换于白公耕住,什川顶换于魏公耕住,各乐各业,各安各家。贵祖即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开始耕住什川,入籍金县(今榆中县)。
在这之后,贵祖又访卜了魏家台上陈家以及大燕山之上三湾中圈等处的荒山田地。贵公生子三,长坤(乳名丹丹1383年—1452年)、次乾(乳名苏葛1387年—1468年)、三坎。
再说白图人生子五,长艮、次震、三巽、四离、五兑。金长庚公之子金富,调疾游湟上遇一奇人,授他番言番语,番文番经,学习日久,渐渐精熟,音韵和谐,遂成翻译,颇明河洛之理,专做僧家之事,欲与金山寺之众僧谈法说术,以终其身。因此,金老长庚,将终日,邀集两女两婿,慨叹长吁说:“我老矣!
吾子未娶矣!
如之何?”长女回答说:“我第三子魏坎原于兄继”,次女亦回答说:“我次子白震,四子白离原于兄继”,同时两婿也应声同意。于是兄弟三人,更姓不更名,到丰川寺儿沟,继承金氏香烟。传言魏氏白氏于金氏不婚者由此而说,后人多言金魏白三氏互不婚者,那是讹传。贵祖到后来,将魏家台分于魏坤耕住,什川分于魏乾耕住。他是金城魏氏始祖,始居金城至今六百余载。
坤乾二公各生五子。即,红颜常作对,白首永成双,故旧有十房之传。
其坤公五子住坐于南山魏家台,故称山五房,亦称台五房。其后红颜两房移居于河洲、狄道、冰淋等处;常作对三房居住于魏家台、柏木沟、魏家小岔、官川等处。惟乾祖五子稳住什川,故今有魏氏五房之说,亦称川五房。
这五房正是人所共知的金城魏氏五房。其人丁兴旺,今已遍布华夏。在兰州市三县五区居住者约有四五万人。在皋兰县居住者,系皋兰县第一大姓,根据1989年皋兰县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和户籍资料统计,全县共有244姓,32347户,其中魏姓占7059户,占全县总户的21.8%。
这五房虽户大丁众,居住离析,但人们一听其族的人名,便可知系其某房某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