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
居
循着柔丽如练的金水河,唱着“金板铲龙门,狮象把水口”的民谣,望着凝黛蘸彩描苍穹的笔架山,你会发现群峰环抱的千亩田畴里,有一块闪光的沙洲,两端微微翘起,形似一艘淘金的船。这艘“船”曾载着一位伟人,驶出金潭,奔向江浙,瞩目海国!于是三百多年后,这里便立起一块令人瞻仰的招牌:全国文物保护单位——魏源故居。
不久前的一个艳阳天,我专程到这儿拜谒。尽管此前我曾来过两次,但都行色匆匆,故居给我留下的是破败而凄凉的景象。这次感觉就不同了,倒塌已久的左厢房,后正屋次间房、读书楼后间房以及破烂的黄土夹卵石围墙,均已修复,着色与原建筑一致,显得十分和谐。坐西朝东、西正两横纯木结构的四合院里,不再是芳草萋萋,已补栽了桃、梅、杏、竹,还有芭蕉、桂花、茶花、紫罗兰等等,充满勃勃生机。据故居文管所长王平一介绍,这不是随便乱栽的,而是按照魏源诗词里涉及的花木着意绿化的。可见,王所长对故居的建设有自己独特的构想。
故居的遗物不多,看上去似乎空荡荡的,可走进去,就像走进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思想宝库。你看,故居门口厅柱上悬挂着一副副古色古香的牌匾对联,无不透出浓郁的文化气息和爱国襟怀。“功名待寄凌烟阁,忧乐常存报国心,”,读古人书求修身道,友天下士谋救时方”……不禁使人勾起对魏源一生许多回忆和联想。听说魏源祖辈手里,建有一座“望烟阁”,每天早炊去阁楼一望,发现哪家不冒烟了,马上送粮去救济。因而,周围百姓又叫它“观音阁”、魏源受其祖辈乐施好善的影响,十分关心民众疾苦,为官每到一处,都要贴些对联表达自己的态度。据说在江苏兴化任县令时,其正堂联日:“安得民情常达,唯恐已过不闻。”“厅柱联日:“民不可欺,常忧获戾于百姓;官非易做,唯愿推恩到万家。”他在兴化抗洪、筑堤、立碑启坝等许多动人的故事,至今还在百姓中流传
虽说时间为载体的历史具有一次性和不可重复性,可我注目着史痕斑驳的件件遗物,仍能静默中感受到一颗爱国之心在激烈跳荡,和岁月剥蚀下人性永在的万种风情。“读史筹边二十年,撑胸影子是山川,梦回汉使旄头外,心在秦时明月光。”面对当时外侮内患,魏源大声疾呼:“衣垢必浣,身垢必浴”,出改革社会弊端、改革用人制度等许
多主张,并在林则徐赠送其编译的《四川志》的基础上,编纂了一部划时代的世界百科全书《海国图志》,让国人正确认识世界,改变闭关锁国、“唯我天朝独尊的思想,开拓视野,激发富国强兵的热情。他在《海国图志》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奏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然而,他的济世泽民、拯救国家危亡的思想,未被当时统治者所采纳,连日本人盐谷世弘也为之义愤:“……鸣呼!忠智之士,忧国著书,其君不用,反而资之他邦。吾固不独为默深悲,抑且为清主悲也去!”据说《海国图志》流入日本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认为它是“不龟手之药”,甚至有人说,没有魏源的《海国图志》,就没有日本的明治维新。可在《海国图志》背后,却跃动着魏源那一代人的愿望和探求、选择与困惑、夤缘时会的亢奋和英雄失路的悲凉、乍惊乍喜的歌哭和风雨无常的忧叹……
(点击接下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