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 居 (2)
--作者 文/佚名 图/罗海波
为以奏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然而,他的济世泽民、拯救国家危亡的思想,未被当时统治者所采纳,连日本人盐谷世弘也为之义愤:“……鸣呼!忠智之士,忧国著书,其君不用,反而资之他邦。吾固不独为默深悲,抑且为清主悲也去!”据说《海国图志》流入日本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认为它是“不龟手之药”,甚至有人说,没有魏源的《海国图志》,就没有日本的明治维新。可在《海国图志》背后,却跃动着魏源那一代人的愿望和探求、选择与困惑、夤缘时会的亢奋和英雄失路的悲凉、乍惊乍喜的歌哭和风雨无常的忧叹……故居右边横着一座小楼,上下各三间,门窗格局古朴,楼上镶着一副对联: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间。魏源小时候就在这楼上读书,很少下楼。“偶尔下楼,家犬追咬”和“读书人了迷,粽子蘸墨吃”的故事就发生在这座楼上。如今,楼上的一切如旧。讲堂的桌凳仍摆得整整齐齐,只是人去楼空;师塾和魏源的卧室一字排开,”遗物尚存,让人想起席间夫子一
句“柳絮飞来片片红”引起满座哗然,学生智出“夕阳反照桃花岸”为之解窘的轶闻趣事。魏源学习时用过的那个背面镌有“墨有宝,书有香,一亩田,足稻粱”的砚池和一块刻有“文生于情有春气,兴之所至无古人”的压书竹片,听说已被收藏;卧室陈列的墨砚和刻着“学而习时之”的镇纸是代之而设的,里面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张古式以屉桌和桌上那盏桐油灯,无不露出历经沧桑的痕迹和色彩。许是“墨有宝书有香”的缘故,诱得老鼠把桌子的抽屉啃出两个拳头大的洞,像历史的一双网洞察未来的眼睛。听说,魏源一向“寡言笑,鲜嗜欲,虽严寒酷暑,手不释卷;至友晤谈,不过数刻,即伏案吟哦……”因此,他积累了渊博的知识,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终于在学术上别开生面,好友龚自珍曾赠他一副对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综一代典,成一家言。”我想,魏源最值得人推崇的是:“力学敦品,尤笃内行,其学务有用,不托空谈,往言之数十年以前,而验之数十年以后……”不是么,他身负济世之才,一生为改革而呼号,著书47部,卷帧浩繁,成为我国近代史上杰出的爱国主义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他生前遭迹坎坷,但其思想观点却影响巨大而深远。不说成了戊戌维新的先驱,就是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与我国推行改革,对内搞活,以外开放,仍然惊人地吻合,闪耀着光照未来的异彩!
有人说,近代以来,魏源是第一个睁眼看世界,主张改革开放的人;邓小平是第一个将改革开放全面付诸实践的领导者。因而建议在魏源故居塑一尊邓小平的像,很有意义。我想,这像塑与不塑、关系不大,因为这两位伟人早就塑在人们心里了。
离开故居的时候,我向陈列馆里魏源的画像深深地鞠了一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