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邑名国名的姓

在周初分封的姬姓诸候国中,有一个毕国,在今陕西西安、咸阳北,始封之君毕公高,是周文王之子;还有一个魏国,在今山西黄城北。《史记·魏世家》说,毕国“其后绝封,为庶人,或在中国,或在夷狄。”至春秋时,毕公高的手裔毕万在亚国做官,在公元前661年晋攻来霍、耿、魏三国的战斗中有大功,晋献公把魏国旧地赐给他,作为他的封邑,使为大夫。晋献公死后,毕万家族势力强大,其子孙以封邑为氏,称为魏氏。公元前453年,毕万裔孙魏桓子驹与韩康了、赵襄子联合攻灭知伯,三分其他,桓子之孙都(一说名斯)正式建立魏国,称魏文候。于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承认为诸候,魏国是战国七雄之一,初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至魏惠王时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故又称梁国。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攻魏,决河沟灌大梁城,虏魏王挪,灭魏,以其地为郡县。亡国后的魏国国民,以纪念故国,以国为姓氏,又形成一批魏姓居民,从而扩充了原以邑为氏的魏姓人口。对此,唐人林宝《元和姓纂》简要记述为:“魏,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受封于毕,裔孙万仁晋,封于魏,至犨、   、舒,代为晋卿,后分晋为诸候,称王,至王假,为秦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又,清人张澍《姓氏寻源》云:“芊姓为魏氏者,秦之穰候魏冉是也。”魏,冉是战国时秦国大臣、秦昭王母宣太后异父弟。秦武王去世,秦内乱,他拥武王弟昭立王,初任将军,后一再任相,封于穰(今河南邓州),号穰候。五国合纵破齐后,他加封陶邑(今山东定陶西北),富于王室。《史记·穰候列传》说“其先楚人,姓芊氏”,又说“穰候,姓魏氏,名冉。”

从上述资料可知,魏氏早期主要是在今山西、河南、山东省境内发展繁衍,也有部分居于今湖北、湖南省境。战国魏公子无忌子孙蕃盛,知名度高,因此,姓氏古籍及魏氏族谱大都以无忌为魏氏承上启下的人物。无忌是魏昭王子、魏安厘王之弟,封于信陵(含河南宁陵)号信陵君,为“战国四公子”之一。史书称他“仁而下士”,致有食客三千,他曾设法窃得兵符,击杀将军晋鄙,夺取兵权,救赵胜秦,后为上将军,联合五国击退秦国进攻。魏无忌子孙魏无知的5世孙魏歆,西汉时任巨鹿(今属河北)太守,国家于巨鹿,后发展成为大族,魏歆5世孙魏庆,汉封北海公,其孙魏忱有二子:长子魏俦为东祖,次子魏植为西祖,魏无知还有两个玄孙:一个叫魏谌,任汉清河(郡治在今河北清河县东南)太守,在当地安家;一个叫魏叹,任任城(今山东微山县西北)太守,安家于任城,后发展成为大族。此外,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徒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韩氏有部分人迁至今陕西省境。东流时,江南一些地方已有魏姓居民,如魏讽为沛(今江苏沛县)人,炼丹术家魏伯阳为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东汉末,义阳(今河南桐柏东)人魏延,以部曲随刘备入罗(今四川首)。以勇猛闻名,以蜀汉数有功,累迁为征西太将军。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随行将佐有军谋祭酒魏有人,府兵队正魏仁溥,后均在福建安家。据《魏氏族谱》载,唐代有魏慕中自巨鹿徒居居江西南昌,历15世,有一支自江南移居福建宁化石壁村,又历11世,有魏才禄,生4子:长子魏元,于1311年移居广东(今五年);二子魏亨,移居福建上杭,5代孙帮政又移居广东龙川;三子魏利,留守祖坟;四子魏贞,有一子移居广东揭阳,还有一子居海丰。魏元的裔魏应浩、魏特敬于清潮乾隆年间迁至台湾新竹县:裔孙魏鼎高于清朝咸丰三年(1853年)去美国,后到加拿大定居;裔孙魏松于1910年至印尼,开锡矿致富,曾任马来西亚立法议员,至公堂副主席。

魏姓人才济济,史不绝书,除以上述及者外,秦末有被陈胜起义军立为魏王的魏咎,其弟魏豹为汉初诸候王。西流有大臣魏相,济阴定陶(今山东定陶西北)人,徙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在任河南太守时,抑制豪强势力,后任大司农,迁御史大夫,继为丞相,主张整顿吏治,考核实效。北齐有史学家魏收,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人,秦诏编撰纪传体北魏史《魏书》,后累官至沿书左仆射,监修国史。隋末有河北农民起义首领魏马儿,有众十余万,曾称魏帝。唐代,魏姓有魏徵、魏玄同、魏元忠、魏知古、魏暮、魏扶等6人先后任宰相。其中,魏徵是一位很有见地的政治家,以犯颜敢谏知名,前后谏200余事,曾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名言,死后,唐太宗叹曰:“联亡一鉴矣!”北宋有诗人魏野。南宁有名将魏胜,学者魏了翁。明代有戏曲音乐家魏良辅,专断国政的宦官魏忠贤。清代有治程朱理学的保和殿大学士魏裔介、刑部尚书魏像枢,还有散文家魏禧,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魏源,文学家魏秀仁。现代作家魏金枝。

魏姓当今中国姓氏中排第47位。

                         (接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