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宝丰县西大营镇,位居临汝、宝丰、鲁山三县之边陲接坏地带,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因常驻有众兵,亦为交通要道,故名大营镇,又因地处桓河之阳,故又称「桓阳」。民国卅一年秋,藉当时省立战区第一师范学校迁驻该镇之助,首创之「私立桓阳初级中学」即此因而得名。 笔者少小离家,曾流亡陕西、南京、广州及台湾五十余年。虽原籍河南省宝丰县西大营镇,但对故乡沿革及历代祖宗情况,均一知半解,模糊不清。迄民国八十一年秋,自公职退休後,趁返乡探亲之便,承堂兄弟长玉之赐助,提供部份族谱资料,方领悟我河南桓阳魏氏之家学渊源,诚然如获至宝。 根据上述资料及儿时的回忆,对於桓阳魏氏之先远三代祖宗的来龙去脉,增加甚多认知。获悉我桓阳魏氏,代出贤能,耕读传家,在大营镇北大街有一处宽宅大院,几进几出,均为高大建筑,西侧为农产品农具之仓储间,有高大宽敞的大门,牛车大农具进出自如。东侧数进为花园及厢房,中间建物有东西厢房及四进式大厅。最後边的一间大厅为教育後代子孙的私塾书屋。据父老尊长告知,我魏氏曾有一家规:「当年不食当年粮」,主要原因为不虞天灾影响,防范饥荒,经常须有一年的存粮之意。故族人同宗家中,均有甚多仓储器俱。但自清末民初以来,因战乱频仍,时殊势移,此一家风,遂逐渐消失矣。 桓阳魏氏之始祖名讳云公,原籍黄河以北之彰德府林县桃家村袁家坡。约在三百年前,迁徒桓阳,始显妣祖母张氏,生二男名天生、天戍。依据家谱中记载,原籍袁家坡老家,尚有其侄男天习、天材:侄孙得仁、得礼、得义、得全:侄曾孙振乾、振坤、振国、振兴、振旺、振发等。可见我魏氏之源远流芳,代出硕彦。 回忆在我童年时代,家严经常训戒的两句话:「不受苦中苦,难得人上人」。记得大营魏家,不但是耕读传家,而且有刻苦耐劳,勤俭节约的风街,我家客厅中之大书橱两扇木门上,雕刻两句家训,右侧「动能补拙」,左侧为「俭可养廉」。因此,在大营镇南郊最肥沃的土地大部份都归魏家所有,又因靠近桓河,於魏家最兴盛时代,曾集资兴筑一座魏家堰,专供魏家田地灌溉之用,可谓得天独厚。 笔者自民国八十一年自公职退休迄今,已先後返回故里认祖归宗,寻根探源四次,对於河南宝丰县西大营镇之魏氏家族,一次比一次认知深刻。尤其最近一次会同堂弟又新伉俪返乡,於民国九十年春天清明祭祖後,邀集同宗亲族百余人,席开十桌,享受五代同堂之乐,印象最深。屈指算来,吾桓阳魏氏,迄今已有十五代。兹参考有关资料,仅就笔者自己之直系亲属系统,列表如次:
代别 |
始祖 |
二世 |
三世 |
四世 |
五世 |
六世 |
七世 |
八世 |
九世 |
十世 |
十一世 |
十二世 |
名讳 |
云 |
天生 |
得冬 |
振学 |
龙文 |
宗周 |
书田 |
体德 |
誉成 |
仰贤 |
国彦
国栋 |
琦斌 |
配偶 |
欠祥 |
杨氏 |
张氏 |
李氏 |
王氏 |
王氏 |
吴氏 |
陈氏 |
王氏 |
高明英 |
于洋
洪雪卿 |
|
又笔者忝为台北市魏氏宗亲会暨世界魏氏宗亲会常务理事,有聿有缘参加魏氏宗亲会有关敦亲睦族活动,并参考宗长魏崇光编著之「魏世家概述」,获悉吾魏氏源自文王、渊始黄帚。相继有毕万公,曾经晋献公赐封万公於「魏」地,遂因以为「魏姓」,此即为「魏世家」崛起之始。万公之後裔,据史料记载,其系统如下: 魏毕万—魏武子—魏昭子(绛)—魏赢子—魏献子—魏侈—魏襄子—魏桓子—魏文侯—魏武侯。自文侯起後承天子命封,立国中原。「魏国」雄峙中原,达一百七十九年之久。建都大梁,即今之开封,其因国力强大,曾有「魏为万乘之国」的称号。嗣经五胡乱华、春秋战国,唐、宋、元、明、清之後,虽然已无「魏国」称号,但魏氏家族在历代王朝,担任要职者,仍下乏其人,如担任宰相有盛唐时代的魏徽公、元忠公、知古公、玄同公、汉公、扶公:宋朝之仁浦公:元朝之初公:清朝之裔介公,其他担任历代之大将军者,亦大有人在,如战园之无忌公:北齐之兰根公:北周之元公:宋朝之能公、胜公、丕公、咸信公:明朝之学曾公。可谓是代出贤能,不胜一一列举。 综上所述,桓阳魏氏之始祖云公,系自黄河北岸之彰德府林县袁家坡迁徒而来,其原籍谅系古「魏国」之属地。深信其为先祖魏文侯之後代,谨抄录以下两幅联语,可探索桓阳魏氏家族之绵衍梗概,亦作为本文之结语。 其一:徵公佐盛唐,十恩名疏垂千古, 绛侯辅霸晋,诸戎拜服震万邦。 其二:传自彰德永溯水源木本, 经迁桓阳不忘祖德宗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