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有本,水有源。人之有祖,也如木之本,水之源 。这说明了每一姓氏的发祥与过程:也是每一子孙慎终 追远的根据。数千年来,不论政治领域的扩张,经济环 境的变迁,天灾人祸的降临,天涯海角的迁徒,没有一家人忘记了他们自己的来自,末敢数典忘祖。这等伦理精神的凝铸,宗族观念的团结,端赖这种看之似有似无「堂号」来维系。 「堂号」,亦名「郡号」。郡是行政区域的建置,也是姓氏发祥的本源。後世子孙为感念宗支的源远流长,为免遗忘,而立「堂号」以凭信守。「堂号」,故以发祥地为依据:但也有以姓氏之望出为准的「堂号」或「分堂号」,以及基於功名、科第、文学、乡望等为「堂号」,用资弘扬祖宗的功业与德望。 魏氏自周初,文王第十五子对於毕(今山西省长安县西北)为毕公高。其後裔毕万仕晋献公为右军,十六年伐魏有功,封於魏三『山西省芮县),遂以魏为姓。卜大夫郭偃说:「魏大名也,万盈之数也。」其後望出钜鹿,因以「钜鹿」为堂号。
史载毕万生芒季,芒季生魏辇谧武子(见春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传注)。武子之孙绛,一名庄子,谧昭子,为晋国大夫,辅佐晋文公,会戎狄,九合诸侯,使晋 国称雄中原。晋悼四年(公元前五七O年),无终(山戎) 国王派使臣孟乐到音国找魏绛,请求与晋国和好。魏绛遂向文公陈述和戎五利:一是戎狄聚居(部落)贵货轻土,土可贾而的得之:二是边鄙安宁,民获穑稼,可以戍其岁功:三是戎狄事晋,四邻振动,诸侯畏威怀德:四是以德绥戎,不劳师众,不费甲兵:五是用明德示诸侯,则远者自来,近者自安。悼文公采纳了魏绛这五利的和戎卓见,使晋国内部安定。文公同时采纳魏绛会盟诸侯策略,晋悼六年(公元 前五六八年)七月与宋公、陈侯、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齐世子光、吴人、酆人会於 戚(卫邑,今河北省濮阳县北)。十一月与宋公、卫侯、 郑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齐世子光会於城棣(今河南省阳武县北)并商助陈。八年(公元前五六六年)与宋公、陈侯、卫侯、曹伯、莒子、邾子於鄢(郑邑,今河南省鲁山县境)。 九年(公元前五六五年)与郑伯、齐人、宋人、卫 人、邾人会於邢丘(今河南省温县东)。 十年(公元前五六四年)十一月与宋公、卫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齐世子光会於戏(今河南省登封县)。 十一年(公元前五六三年)春与宋公、卫侯、曹伯 、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齐世子光会吴於祖(今江苏省邳县北)。十一月仍与上述诸侯会於祖,共商派军护卫郑国虎牢(今河南省萦阳)晋著魏绛戍守。 十二年(公元前五六二年)秋七月与宋公、卫侯、曹伯、齐世子光、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为伐郑会盟於毫城(今河南省商邱)。八月与宋公、卫侯、曹伯、齐世子光、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会於萧鱼(今河南省原武)。 和戎会盟,文公声名大振,晋国兴盛,称雄中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所以文公说:「魏绛敦寡人和诸戎狄,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魏绛辅晋期间除和戎、会盟之外,每行「修民事,田以时。」 (修民三时之事,其四时田腊皆於农隙行之),以及「施恩惠,舍劳役。」(散积聚以济民,自文公以下苟有积蓄,尽出之。使国无滞积,亦无穷困。公无禁利,亦无贫民)的卓越贡献。其彪炳功勋,备载史册,於是有魏氏「九合」堂之美誉。
魏永竹宗亲,前台湾省文献会委员,台中市黎明社会教育工作站委员,现任台湾顺天圣母协会秘书长,福建省甘国宝文化研究会顾问。永竹宗亲对台湾省各姓渊源之研究,颇有心得:水竹宗亲已应本刊之邀将陆续提供相关资料,资为各地宗亲修编族谱之借镜,谨此先表致谢之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