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微字玄成,祖籍河北馆陶,北周大象二年(五八O)诞生於河南相州内黄(今河南安阳)。出身书香世家,曾祖魏钊,祖魏彦,父魏长贤,均熟悉儒家经典,被中学家誉为良臣廉吏,对魏微一生道德文章影响深远。魏长贤曾任北齐著作郎,撰修国史,因不满朝政腐败,上书抨击,触怒权贵,被贬为屯留县令,愤懑不平,辞官回到内黄。迫於生计,遂设馆授徒。从此魏微以父为师,受到长贤的精心栽培二十余年,精通各家学派学术,且有经世济民的远大抱负,在隋末炀帝无道的社会背景下,他不曾为自己功名作任何努力,而是伪装道士,云游四方,寻觅机会投身社会。 大业十二年:(一七)李密加入瓦岗军。翌年天下骚然,各地农民纷纷起义,窦建德在河北献县称长东王。二月李密攻取兴洛仓,瓦岗军一时声威大振。五月李渊起兵晋阳(今山西太原)七月率军南下,欲取长安。九月武阳邵丞元宝藏起兵贵乡(今河北大名)响应李密。魏徵与元宝藏是旧相识,应邀为元宝书记。为宝藏策划作书告李密,「请率所部西取魏,邵南会诸将取黎阳仓」。深受李密赏识。密召魏徵为元帅府文学参军,掌记室。 公元六一八年五月,李渊在长安称帝,国号唐。九月密率瓦岗军在洛阳攻打王世充,未听魏徵进言,兵败全军覆没。十月魏徵与李密至长安,魏徵自荐去安辑山东,李渊任命魏微为秘书丞。
武德四年二竺二)十二月魏徵被太子建成引为洗马。魏微忠於其主,曾劝建成早除世民。「玄武门变」後,世民当面斥责魏微离间其兄弟之罪,魏徵面无色从容答道:二刚太子若听我言,必无今日之祸」。世民器重徵有胆识,引入卧内访以政术。世民即帝位,即任魏徵为秘书监参与朝政,继任微为谏议大夫、侍中等职,加以重用。魏徵深感,初过明主,君臣相契,忠诚奉国,辅倚唐太宗前後十七年,呕心沥血,在长安永兴坊府第(今西安人民大厦)编写了稽古致治的匡政巨著久群书治要锣与穴隋书移等大量历史论著以及数十万言的奏章等,为创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光辉闪耀的「贞观之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正如唐太宗自己所说的那样:「贞观之初,上书者皆云:(宜振耀武,征讨四夷)。—一唯微劝朕偃武修文,中国安,四夷来服…微之力也。」又说「魏徵,不许我为非」 二刚後所谏二百余事,皆称朕意」。 贞观十六年七月魏徵有病,唐太宗手诏慰问,并令郎中李安俪留宿徵宅,随时报告病情。唐太宗得悉魏徵住宅无堂屋,即彻去在大明唐建一小殿材料,给魏徵建堂屋,五日即成。贞观十七年正月十五日魏徵病危,太宗携太子与衡山公主亲至徽宅探望。当日并许公主妻子叔玉。太宗悲恸流涕对徵说:「卿必不起,岂无二11n」?徽勉强回答说:「厘不恤纬,而忧宗社之亡!」意是寡妇还会努力纺线织布,只忧心国破家亡·十七日,魏徵逝世,太宗制碑文,并为书石,罢朝五日,举行国葬,太子李治主祭,陪葬昭陵。唐太宗临朝说:「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微逝,一镜亡矣」。事後太宗使人至徽宅。从书函中得一未写完的奏章草稿,字多模糊不清,惟开首几行尚能辨识:「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乱。公卿之内,情有爱憎,憎者惟见其恶,爱者止见其善。爱憎之间,所宜详慎。.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猜,可以兴矣一。太宗见後说:「朕颐思之,恐不免斯过」。令公卿侍臣将徵语写在笏板,知而必谏。後晋著名史学家刘煦在穴旧唐书锣评论魏微说:「身正而心劲,上不负时主,下不阿权幸,中不侈亲族,外不为朋党,不以逢时改节,不以图位卖忠…前代诤臣,一人而已」。英国历史学家威廉·托斯索斯著书说「魏微是天子的一面镜子」。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都曾对魏徽作了很高的评价。毛泽东在久矛盾论移中说:「唐朝人魏微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也懂得片面不对」周恩来一九六二年在七千人大会上说:「要提倡讲真话,即使讲过了火,也要听,唐代皇帝李世民,能听魏徵的反对意见,『兼听则明』把唐朝搞得兴盛起来。他们是君臣关系,还能做到这样,我们是同志关系,更应该能听真话了」。赋予了时代的新义。 魏徽亲自经历隋朝社会的繁荣,目睹炀帝的亡国灭身,走出庙宇加入农民起义军,奔走於元宝藏、李密、窦建德之间,最後归唐,又奋不顾身,忠心耿耿,辅佐唐太宗李世民,直到生命终结。千百年来,魏徵的道德文章与伟大成绩,被中外史学家所称赞,传为佳话。其根本原因在於魏微善於总结历史经验,密切联系实际,反腐倡廉。他认为帝王追求个人生活上的享受和政治上的偏听偏信是走向腐败亡国的开始。所以他反复劝告唐太宗,不仅要记取隋朝亡国的教训,而且还要记取秦朝亡国的教训。他那种忠诚奉国,坚持原则,敢於说出一般人不敢说的话。不与邪恶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像一面千秋金镜,将会永远照耀所有善良人的心扉。 · 作者:吕效祖 陕西魏微研究会会长 |